CN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视点
发布时间:2025-10-13
中国汽车报 | 于时代浪潮中铸就匠心:法士特与大国工匠蔡嵘的共生共荣记
分享到:

在中国制造业波澜壮阔的转型图景中,“大国工匠”四个字,重若千钧。它并非与生俱来的桂冠,而是在时代的熔炉里,由个人的汗水、企业的沃土与国家的期许共同锻打的勋章。法士特集团——这家中国重型汽车变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,正是孕育这类勋章的沃土之一。而蔡嵘,从一名高考落榜生到走进清华大学深造的大国工匠培育对象,她的成长轨迹,便是一部微观而深邃的“大国工匠”养成史诗,映照着中国产业工人从“工”到“匠”再到“师”的蜕变之路。

扎根一线的深度修炼与技艺升华

2007年夏天的“至暗时刻”,为蔡嵘的故事设定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起点。高考落榜,前途迷茫,蔡嵘站到了决定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,正是这次的选择,为她的人生埋下了第一颗工匠的种子。“这是你最后一次上学了,上成什么样就看你自己的了。”母亲的这句话,与其说是压力,不如说是点燃了她内心不甘人后的火焰。在西安技师学院,她“把技校当高中读”,用四年如一日的班级第一和两次技术比武的经历,完成了第一次觉醒: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,技能,同样可以点亮非凡人生。

与此同时,步入新世纪的法士特,正处在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与激烈竞争的关键时期。自主创新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,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。这片渴望技术、崇尚实干的热土,正等待着有准备的人。2010年底的那场招聘,仿佛是命运的安排。只因招聘人员一句“电气维修专业有参加过比赛的学生”,蔡嵘递上了一份简历。这一刻,个人的执着追求与企业的求贤若渴,完成了历史性的接轨。父亲“人可以没有学历,但是不能没有技术”的叮嘱,成为她踏入法士特机修车间时最朴素而坚定的信仰。

初入车间,面对被拆成零部件的机床,蔡嵘感到的是敬畏与困惑。“这得是多厉害的人才能完成的任务?”的疑问,正是她工匠之路的起点。她的修行,从“给数控车床安装照明灯”这样最基础的工作开始。

然而,蔡嵘的过人之处在于她从不满足于“接个线就对了”。她敏锐地发现,学校理论与车间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。为了跨越这道鸿沟,她主动选择了车间里“最脏最累”的活——大修拆解。当别人不解一个女娃为何要自讨苦吃时,她默默承受着指甲缝里“洗不干净的黑油”。这黑油,是她主动深入技术腹地的军功章,是她理解机床构造、摸清电气元件位置的“地图”。这段经历生动地诠释了:工匠的成长,没有捷径,唯有沉潜下去,与最基础、最艰苦的工作“肉搏”,方能“格物致知”,掌握技术的真谛。

她的修行不止于动手。白天拆解记录,晚上研读说明书,将晦涩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反复印证。当面对全英文的台湾友嘉加工中心说明书时,她没有退缩,用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“笨办法”攻克了语言关。这种主动学习、持续充电的能力,让她从维修普通机床,到成功攻克技术含量更高的加工中心,实现了能力的第一次跨越。

这一时期,蔡嵘的成长与法士特的技术升级同频共振。企业从维修普通机床转向更多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,对维修工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蔡嵘“不学习数控知识就会落伍”的危机感,促使她自购书籍,利用工作间隙“充电”,让她个人成长的驱动力,完美契合了企业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。

赛场上的突破与升华

如果说车间是日常修炼的“静修场”,那么技能大赛就是检验修为、突破瓶颈的“试剑石”。2016年,蔡嵘迎来了她的机会。备赛的过程,是另一种形式的艰苦修行。一边是嗷嗷待哺的两岁幼儿,一边是浩如烟海的专业理论和生疏的实操技能。她展现了惊人的意志力,“与高温蚊子为伴”练习实操,深夜背诵五本教材的理论题。

然而,首次参加第七届数控大赛的失利,对她而言是一次宝贵的“顿悟”。当她发现故障排查涉及修改梯形图和参数,而自己对此一无所知时,才意识到技术世界的深邃远超想象。这次失利没有击垮她,反而激发了她的探究欲。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干”,她将赛场上学到的关于G/F信号等新知识,立刻应用到日常维修中,大大提升了维修效率。她主动在试验台上设置各种参数和指令,模拟故障,从“知其然”迈向“知其所以然”。这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,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,再反哺实践的能力,正是工匠向专家蜕变的关键。

2017年,“蔡嵘技能大师工作室”(劳模创新工作室)成立。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,更是法士特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。她将个人经验系统化,编写《数控设备电气调试与维修》等行业标准教材,建立“理论授课+实操演练+项目攻关”三维培训体系。工作室取得了37项技术革新成果,8项国家专利,年均培养技能人才超500人次,更带出了7名高级技师、21名技师的优秀团队。她受聘为“工匠导师”,将人才培养从企业延伸至职业院校,实现了“工匠精神”的代际传递,为法士特乃至整个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。

2018年,她与王黎洲师傅组队,凭借她精通的激光干涉仪技术和团队的默契配合,一路从省赛第一名走到国赛二等奖。她的成功,不仅是个人技术的胜利,更是团队协作和资源共享的成果,体现了法士特技术传承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效。面对同事“为何你总能拿奖”的疑问,她的回答掷地有声:“尽人事”,就是“尽自己100%的努力”。这种主动作为、全力以赴的态度,是工匠精神最动人的注脚。

荣誉接踵而至,但蔡嵘并未止步。她主导完成了“普通花键磨床数控化改造”、“电主轴自主维修”等关键技术突破,其自主研发的“护套线快速剥线器”填补了行业专用工具空白。当研究院因复杂夹具控制系统求助时,她创造性利用系统自带位置开关,完美解决了多夹头顺序控制难题,从“保障生产”的维修工,蜕变为“驱动创新”的技术攻关者。她建立的“球杆仪应用项目”和设备损耗数据库,将数据驱动思维引入传统维修领域,展现了现代工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新特质。

时代赋能与面向未来的新使命

2024年,作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走进清华大学,是蔡嵘人生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节点。那个曾经的高考落榜生,如今步入了中国最高学府。初入清华的“懵”与“忐忑”,是面对更广阔知识世界的本能反应。但她很快便以一贯的坚韧融入其中,“不懂就问”,在交流碰撞中开阔视野。

这一刻,她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战略紧密相连。国家搭建“大国工匠”培育平台,选派优秀产业工人进入顶尖学府深造,正是为了打破学历与能力的壁垒,培养既能扎根一线又能仰望星空的复合型领军人才。蔡嵘的清华之旅,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技能的提升,更是为了承载更大的使命:将一线的丰富实践与前沿的理论知识融合,未来在法士特乃至中国智能制造的战线上,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。

蔡嵘的“大国工匠”养成记,是一部个人奋斗史,更是一部企业与时代的发展史。其扎根设备维修一线,用14年坚守生动诠释了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工匠情怀。从入职以来,她先后累计完成设备大修800余台次,成功攻克600多项技术难题,牵头恢复老旧机床改造及功能升级30余台。她创新运用雷尼绍激光干涉仪为400多台设备“把脉问诊”精度补偿,构建起了企业设备预防性维修体系,大幅降低了关键设备故障率,成为企业设备稳定运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从机修车间的油污到人民大会堂的庄严,从技校的课桌到清华的讲堂,蔡嵘用她洗不净油污的双手,为自己、为企业、也为这个时代,写下了一部关于技能、奋斗与价值的壮丽诗篇。